✏️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北京西海

阅读电影|2021-10-25|最后更新: 2023-6-22|
type
status
date
slug
tags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icon

被误读的历史课

历史这个学科一直是被误读的,一直延续几十年。在大学里面,历史是一个学科,北京大学设有“历史学系”的,想必要能考上,也没那么容易。但在基础教育里面,历史一直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某个时点必须考一下,作为一门成绩的确认,仅供过关用而已。没有成绩过不了关,过了关也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很多时候,到最后考试成绩确认升学的硬门槛,总有机会被选择掉,可以绕道走开。
那个年代没有“大语文”,也没有这么多的解读,历史课本的标准答案,对人名和年份的机械记忆,恐怕是大多数人对历史的共同认知。
从前,没有互联网,社会上的书籍比较匮乏,对历史的理解更多局限于课本,形成了死记硬背的逻辑。作为一个理科生,历史更是空白,高中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掉。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跟一个外交部的学生共处一个宿舍,每天晚上的卧谈会自然成为被普及历史的对象,每个深夜都听的一愣一愣的,佩服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读史知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信息不断打通、堆积,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点也层出不穷,对很多历史事件的观点也开始多样起来,“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其实“打扮”二字并不是指的“说瞎话”,这种打扮也是一种真实,总有人会用另外一种立场来解读某件事情。也许历史信息繁杂冗长,无从证实或者证伪,但从立场出发,总会有很多有趣的解读。
看历史,不只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理解当下,很多事情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清楚背后的逻辑,哪怕这个逻辑未必真实。随着信息的不断开放,书籍的丰富、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一个考试可以高分过、背过就忘的理科生,才发现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就是一个对自己史观不断重构的过程。了解世界曾经的样子,才有可能理解现在的样子,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推测将来的样子。我们说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归结到历史,今天谈论的金融、产业的未来、国家转型、发展的未来,都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从月球看地球”,将自己部分抽离,才有助于理解事实。也许这个事实没什么卵用,但至少有助于很多决策和预期,即使它们也未必那么准确。

对历史课的最佳解读

有关对历史学科意义的解读,还是从一本“育儿书”上找到最佳的解释,作者是薛涌,一位历史学家,书名是《参与孩子的成长》,副标题是“一位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在其中有很多中美观念冲突的介绍和他的选择,字里行间也说清了很多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别,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教育,也很难做到同时取到两边的优点,更多的是在做选择,放弃什么、选择什么。其中的很多案例对是否选择国际教育会有很多启发。而其中对历史教育的观点,做了部分摘抄并整理之后,可能是对历史学科相对完整的理解,深表认同,主要观点如下:
历史学是年轻人的基本训练,包括怎样在分析事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怎样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怎样通过调查从不完整的信息中寻找事实,怎样理解不同视角所看到的不同事实······· 历史作为教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大家决定那不过是些传统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修养而已,似乎派不上太多的用场。
学生最不需要读的,就是这些现成的答案。但对学生来说,考试是进入到这个特定打怪升级的游戏下一关的主要方式,作为学生还是要必须面对,保证分数过关是在这个游戏中活下来并晋级的唯一方式。对历史学科本身来讲,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这些现成的答案。不管你日后当律师、经营企业、从事政治或者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基本技能。一个律师要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用证据说服法庭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领袖要理解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为什么面对一个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创造出不同的“事实”来,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塑造大家的共识。这些能力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不管是历史,还是我们每天都看的新闻,我们不能一听假定那就是事实,而要意识到这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叙述,其真实性受视角的限制。也许换个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作者举了个例子,在美国生活为主的孩子,回到国内的城市,对中国的描述是,马路上有非常多的自行车。但对于孩子的爸爸来讲,回到中国的城市之后,感受到的是马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其实,孩子和爸爸都描述了一个事实,只不过一个是孩子的美国视角,一个是以爸爸小时候的视角,对于两种描述都是基于事实和真实的感受,但作为读者只看到一个描述,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而对于读者来讲,除了事实之外,了解这个“人”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读。
notion image
即使都是事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判断。一切都离不开人的思想和表达,而背后的立场,便是值得玩味的事情。历史常识往往也是童子功,跟小时候背诵唐诗宋词一样,一旦背诵过后,便成为知识库里面的常识。素材积累到一定量,随之而来的化学反应的能量有可能就是个人认知的“核聚变”。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特别宏大的话题与个人无关,其实某一颗灰尘落飘落在你头上,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只有从大处去理解,才有可能做出大事,同时从个人、家庭柴米油盐的基本生存,到社会国家大事,为别人解决多少问题,也是认知提升的途径、行为价值提升的路径。看看传记,就更能明白这个世界与人的关系,而在这种大的历史洪流中,人又该怎么作为呢?我们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认知、对过去30年房地产发展周期的认知,都是要结合更多的大背景才可以理解,那么如何理解未来呢?放在大的历史周期里面,才会发现人既渺小,又被大周期裹挟,多一点对大历史周期的了解,有百益而无一害。人生如康波,并不是宿命论。

进化的“历史课”

当下,对史料的解读和重组,包括新成就的观点,更加丰富多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形成了另外的一种历史表述方式,这种例子层出不穷。虽然其中的很多观点已经被突入起来的疫情拍回现实,但历史还是不会停下它的脚步。至少可以偷窥一下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如此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对未来的预期方式。历史不会因疫情而倒退,总是随着时间向前,也许某天,有些思想就会再次照耀大地。
当下热门的未来元宇宙,《黑客帝国》、《头号玩家》不就是电影历史对未来的影射么?忽然也能明白,为什么大牛的投资人会对《三体》推崇有加,有了历史的积累才能跳出历史的框框,去感知未来。
改良对历史学科基本的认知,才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加油吧,少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