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tags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icon
May 25, 2023
北京西海
《我们的民谣2022》忽然把民谣又拉回到视野当中,在这个快节奏和一切皆可以解构成系统动作的年代,民谣貌似已经成为很久远的事情。民谣本身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却又无法解决什么问题,那种细腻和敏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无处安放。民谣是为了感觉而生,而解构之后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民谣好像无处可用。
 
时光倒退30年,《校园民谣》恐怕是对民谣最初的普及了。全民的哼唱,似乎把所有人带回到一个纯真年代,也给了一个小镇的少年有关大学的全部想象。暴露一下年龄,那时候的大学还有很多校园歌手,不只是为了追女生,而是真的是因为梦想。大学毕业之后,迅速从象牙塔中脱离出来,柴米油盐的琐碎让情绪无处安放,跟所谓音乐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北京一直作为“文化中心”的存在,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安放之处。回想起来,民谣似乎只存在于北京和台湾,上海和香港的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不是民谣的生存之地。民谣看起来更是一种敏感情绪的释放,总有些悲凉的底色在其中,有些过于“干净”。而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是不允许过多的情绪的存在,更多地是要“解决问题”,粤语歌总是一种不同于台湾流行音乐的存在。
 
就在已经彻底遗忘了民谣的时候,《我们民谣2022》出现了。注意到它的时候,是在2023年的元旦,处在全民皆阳的时候,窝在房间里切换着遥控器。一开始差点因为冗长的各种花絮错过,总觉得节奏太慢了,而且对这些“混搭”在一起的歌手有些困惑。恰好是因为关在屋子里无事可做,超长的剧集也就耐着性子看下来了。从工作以后,对流行音乐的关注随着年龄逐步降低,节目里面的各种歌手,熟悉的真不是很多。老狼、叶蓓是心目中的根正苗红的民谣形象,后来的马条、钟立风、周云蓬这些人,只是知道名字而已,作品却不熟知。再后来的房东的猫还是因为偶然听到她们翻唱了《New Boy》才注意到,一首30年前的歌被打扮成这么时髦的作品属实有些意外,至于其他人,真的毫无所知,妥妥的代沟,而且是一条巨深的鸿沟。
 
结果连着几期追下来,恰好是看起来冗长的各种花絮,是了解歌手们的一个渠道,好在这里面没有那么多的“流量”明星,好几代歌手同堂,虽然各有特点,共同点是看起来是那么的干净、通透、真实。每集都有人哭的稀里哗啦,回想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就是那个场,就是不容分说地把人拽进去。老炮们都非常认真,每个人都饱含着热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恰好有很多新生代的歌手,看起来没那么深刻,用力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甚至有些强说愁,恰好从老炮们那种沉重里面跳脱出来,否则这么长的节目真的吃不消。几代歌手都有鲜明的特点在里面,恰好相互衬托,加上各种故事,可以更明白他们的内心。
 
《我们的民谣2022》就像一部电影,讲述着彼此不同的故事。有的深邃、有的代表了一个时代,有的只代表自己,有的温柔,有的无厘头。只有把节奏慢下来,有深深地代入感,才能够随着音乐游走。周云蓬的《九月》、《葬花吟》、《瓦尔登湖》,在一集里面全是这种诠释,连续听下来肯定吃不消,散落在每集里面在前后的衬托中,就是充满力量的神作。每个人都有“世界名曲”,有首歌名不太记得了,只记得“酒过三巡,理想还在”。听完了《白衣飘飘的年代》,再听《下一站,刘山茶》,这就是时代的变迁,象牙塔里面的故事也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的民谣2022》给了我们一个沉浸其中的机会,任凭情绪被带着四处游走。在当下充满标题的碎片信息里,难得可以跳脱,就像一场情绪的电影,暂时忘记身边的种种。漫游其中。不仅有情绪,也有力量。也许,音乐总是伴随着某一时刻的记忆,才印象深刻,所以音乐一直绑着青春。而在这种每个人的故事场景里,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画面感和力量。后来,还真回去翻了一些他们当年的专辑,发现无法沉浸其中,也没有观看节目的那么多乐趣。也许,这就是场景吧。
 
这节目已经过去了很久,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某天深夜,忽然把《米店》循环几遍,那种淡淡的伤感萦绕在夜色中,勾起了表达欲。除了被感动,总还有点其他什么。如果你喜欢音乐,安利一下,戴上耳机,去看一下《我的民谣2022》,当成一部不可快进电影,即使有些演员看似有些违和,但总会有一种久违的沉浸和感动。
有点期待第二季。
 
 
图像生成AI相关内容魔都《爱情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