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tags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icon
有关留学顾问(中介)这个行当,服务标准和内容百花齐放,争议非常大。但在超级分散的市场中,这个行当一直在争议中前行,甚至变成了走国际路线的家长们的必选服务之一。10年级末11年级初,甚至有种到了绝对Deadline的感觉。面对这种超级个性化的服务,作为家长,该如何去选择一位合适的顾问(中介)?
究竟是顾问还是中介?
市面上的称呼有顾问也有中介,我更倾向于“顾问”的称呼。“中介”总让人想起“房产中介”,一方面是显得没那么高大上,再者也没什么可比性。房产中介撮合买家和卖家,与两方都有沟通,一手托两家,促进成交。但“留学中介”,尤其是在美本方向上,这个“中介”并不能起到孩子与高校的双向沟通作用,更多地是针对中国家长及孩子对国际教育信息和经验不足的一种引导和补充,更像是一种“顾问”服务。
而顾问,更像是一种“决策支持”,以前有人调侃顾问服务:“顾得上就问问”,其实很大程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不过在留学这件事上,毕竟涉及到教育,最终还是要内化到孩子的个体内部去。也许这个要求有点高,顾问机构毕竟不是学校。但顾问服务只是因为经验和信息不对称,仅仅给到一些“信息+执行计划”,这很难说真正提供了价值。
我理解的留学顾问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规划方案,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提供和筛选,并指导孩子落地执行。换句话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项目”,孩子、家长、学校、顾问,根据客观情况和未来预期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设定升学目标,在高中教育及申请的周期里协助执行,以期达到预设的申请目标的整个服务过程。
这个顾问服务过程的特殊之处在于,执行主体是孩子本身,顾问并没有能力强制孩子完成目标,在顾问工作的同时,还有家长这个具有“支付决策权”的大顾问参与决策。顾问更多地是提供信息、决策支持、协助执行的功能。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核心,同时大部分中国家长无法协助完成的任务:修改文书。文书已经快被上升到“玄学”的高度了。而孩子本身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地素材积累,没有过程,文书也是无本之木。
娃的原话:“没有顾问心里没底,仔细想想,请了顾问,好像也没什么”。其实,这个说法很恰当,我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所有的顾问都是奢侈品,信息壁垒会因为一句话而打破,一旦知道了好像就没什么价值了。找个请顾问的充分理由:节约选择的时间,少走弯路,可能也是价值的重要方面。
漫漫选择路
在我和妈妈见了10余家顾问后,再同娃一起见筛选过的机构。哪怕最后没有选择一家顾问,整个过程对我和娃来讲,也是非常大的收获。顾问服务非常个性化,甚至难言什么清晰的标准,你见到的每一位老师可能都是一位个性独立并且鲜活的人,他们给你的决策标准和答案也不尽相同。是不是合适,还是要依赖于家长和孩子来决策。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娃之间也解决了很多的共识。很多时候我曾经以为我很了解他,但在见不同顾问的过程当中,在顾问们看似有很多共性的问题中,娃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很多重复的问题,也回答着各种个性化的问题。我忽然发现他自己可能已经有了很多的想法和方向,只是不会像成人一样系统地说出来,或者不愿意用太多地时间说服家长而已,同时很可能被家长误认为是没有想法和方向、甚至质疑。实际却很可能是他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为你解释,这也是这个年龄的娃非常大的特点。不过换个角度,娃什么想法都跟你的一样,人类还怎么进步呢?
就是在这个见顾问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心中一直以来想说服他学习某学科的选择。我跟娃说:“我能大致理解你选择某学科方向的原因,虽然我曾经那么想劝退你选择这个方向,我现在放弃说服你的想法,我支持你的选择”。而他回答:“我能感觉到你们一直想让我放弃某学科,虽然我说不清什么原因,但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有理由的,现在你能理解我为什么要坚持了吧”。我想这种问答,只可能存在于多次沟通之后,很难出现在平时的讨论或者争论之中。
决策过程对留学顾问的9项思考
选择顾问是个超级大而且超级个性的话题,我对顾问的要求更像是“私塾”,是一种在学校教育基础之上的个性化的补充和精细化深入的过程。我希望孩子不只是在一个流程里走完了他的时光,而是可以跟顾问老师有着深入的互动和互相激励。既然价格不菲,要求高一点本身也没什么错。只是后续的执行过程,家长还是得密切关注,毕竟“乙方”的潜力是“甲方”挖掘出来的,提出好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选择顾问的过程中,有一些想法,拿出来一起讨论。
1、什么时候定顾问
作为我个人的感受,是越早越好,但不赞成“盲定”。对于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国际路线的家长来说,这条路是陌生的。在北京如果是公立国际部,虽然高中3年,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是2年,时间的每一分钟都是值得被珍惜的,越早搞清楚该做什么越好。之所以不赞成“盲定”,是做决定的时候,家长必须有决策能力,知道孩子要什么、自己要什么,究竟什么是合适的。懵逼状态敲定的顾问如果不合适,很可能还不如没有。也许探索的过程是必须的,越快搞清楚自己的需求越好。
2、孩子的意见
短时间见顾问是一件很烦的事情,家长不要指望孩子跟你一样冷静客观地见完了马上讨论、分析,给出方向上的判断。我们在见顾问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孩子就给了一句话“这个不行”,再深问,就再也得不到回应了,即使你觉得很好。但到最后缩小范围临近最终决策的时候,孩子否掉的,大部分也在比较之中,被否掉了。只是比起娃来,家长的理由更具体而已。所以,孩子的第一反应,未必对,但非常值得关注。
3、能力的匹配
孩子千千万,顾问也千千万,也许你不清楚你想要的顾问是什么样子,但见多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想法,哪怕后面这个想法会发生变化。顾问确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有我们心仪的老师在见过孩子之后当天晚上就婉拒的,这并不是说你的孩子不够优秀,可能是真的不够匹配、甚至是老师能力不可达,这也是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见的顾问有很多种,有申请结果非常好,上来先给你拉个KPI的,希望孩子能够跟上节奏;也有可以陪着写作业、陪着学习标化等,类似于学习秘书;能够跟孩子聊得来,又能引领和吸引孩子的老师真的不多见。顾问老师的能力跟孩子需求的匹配,很难一句话说清,但见多了,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4、不能怕麻烦,不能凑合,一直见下去
在见到10个左右的顾问机构时,我们甚至有些无所适从。因为真的没有心仪的顾问。这么大的一笔费用,不合适就不用了,也省了一笔费用用在其他地方,千万不可以凑合。但那种选不到合适的老师的状态,期间可能还会被婉拒,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非常纠结和痛苦。我的经验呢,是合适的人还没有出现,也许这是整个家庭选择国际教育之后,带来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的第一个家庭集体选择问题。一番整理之后,就再次寻找新的渠道,去找新的老师,忽然间就柳暗花明。
5、机构重要还是导师重要?
这个问题很有趣,貌似是一体的,如果一定有个排序:导师在先,机构在后。毕竟,一个机构里面有很多老师,但适合你的那个更重要。如果类比到学校,这就跟班主任一样,只不过班主任是否合适基本是没有选择权的,但顾问老师的选择,家庭是有选择权的。留学顾问的进入门槛很低,一个人就能成立一个公司做你的顾问,但做好的门槛非常高。留学机构的兴衰每年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不能只图名气和规模去选择机构,而创始人或者合伙人的名头,也必须严格考察。顾问是个“手艺活”,一旦上了规模,带你家娃的老师有多少精力放在经营公司上,带了多少个孩子,有多少精力能够放在自家娃身上是值得每个家长仔细观察、思考、分析的。
6、理解服务内容
见的机构多了,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售前”这个环节里,每个机构、每个销售、每个导师,向你展示能力的方式都不一样。有展示过往业绩的、有展示实际的文书样式的、有用课程体现与众不同顺便多卖些产品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就“导师+销售”两张嘴,没有任何资料的。其实选择的过程,也是家长理解服务内容和明确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对销售和顾问的考验非常大,因为决策周期太长,很多家庭在初期是无法识别顾问的水准,甚至不清楚自身需求。换句话讲,这个“销售过程”非常的漫长。这个过程,是家长理解并选择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7、一票否决
在整个见顾问老师的过程中,总体来讲还是非常愉快的,即使也有被婉拒的情况。但有些顾问老师行为,是让我们有些感到意外的,也因此一票否决了老师和机构,即使有再好的口碑和名气。互相尊重是一切的根本,也许你招生已经满了,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希望老师本身的行为值得被家长和孩子尊重。如果老师的言行有问题,务必一票否决。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有些人本应被淘汰。
8、我们的集体决策
在整个选择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孩子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可能话并没有那么多,但几次沟通让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思路。有些机构,出来的时候他直接就说不,也不说什么原因。但到了开始有了几个心仪老师的时候,他说:我可以选择几个,缩小选择的范围,但最终决定哪一个,你们得帮我决策。在最终选出3个待选老师之后,我们一家子用一张白纸,把所有能想到的优缺点和娃想要的要素都列在了一张纸上,结果原来最想选择的老师居然排在了最后一名。而放弃一个老外顾问老师的理由是:没有办法用英语完全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而老外的搭档在翻译过程中会漏掉太多的细节信息,这样会导致沟通有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哪怕最终把所有的选择都推倒重来,这个选择和思考的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9、自我成长的家长才能成为有能力负责任的“甲方”
在娃刚上10年级的时候,有个顾问跟我说:“别焦虑,你在我们行业里被称为美本小白家长,过一年之后,你就会都知道了。“事实看起来,真的是这样。从10年级开始,娃的变化会非常快,也许15-18岁是人生体力和精力以及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段之一。家长的脚步能跟得上娃的步伐,才能真正助力到孩子的成长,这也是美本申请的法宝。
待结束的尾声
留学顾问的选择非常个性化,你的故事是什么呢?有没有同道中人,可以抱团取暖。